12月8日,中建八二参与建设的济郑高铁全线贯通运营,结束了鲁、豫两省不通直达高铁的历史。济南西至郑州东站间最快1小时43分钟可达,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时空距离进一步压缩,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的4个省会城市将实现高铁路网的闭环,相邻城市之间未来将形成“1.5小时生活圈”,对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,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。
济郑高铁起自济南西站,接入郑州东站,线路全长407公里,设计时速350公里,是中国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重要连接线和沿黄陆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中,濮阳至郑州段已于2022年6月开通运营。
公司承建济郑高铁(山东段)二标一二分部,正线线路长度19.6公里。建设过程中,项目团队创下多个全线和标段内第一:全线首个通过预验收的工地试验室、全线首个桩基试桩工艺、全线首个完成承台施工、全线率先完成箱梁首架等。
严丝合缝 800吨“巨无霸”稳升准落
精准控制,严丝合缝。济郑高铁山东段大部分由重达800吨的箱梁组成,要使箱梁精准落位,需要精准控制架桥环节中过孔、喂梁、落梁、对位、灌浆每一个工序。项目测量团队对墩台中线、垫石标高、锚栓孔位置等进行精确复核测量,同时利用架桥机液压系统、卷扬系统进行精调,圆满达成设计标准要求。
精益求精,臻于至善。架梁期间,DF900架桥机两条钢铁巨臂将箱梁“抱”起,缓缓移动至两个桥墩之间,项目团队将箱梁梁体支座螺栓与墩柱垫石螺栓孔的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,支座中心线与墩台十字线的横、纵向错动量分别控制在10毫米和15毫米以内。
攻坚克难 19.6公里长虹飞跃
因地制宜,站稳脚跟。跨济聊高速连续梁为山东段跨度最大的连续梁,长272米、重17063吨,且地处黄河冲积平原,土层以粉土、黏土、粉砂为主,地质较为松软。为承受来自万吨连续梁和飞驰列车的压力,项目采取“深扎根”的方法,将桩径扩大至2米、桩长延伸至87米,有效保证了连续梁根部的稳定性。
科学部署,攻坚克难。跨徒骇河连续梁长261.7米、宽12.6米、重16477吨,梁体对接精度要求高,施工难度大,为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,且主墩基坑点毗邻徒骇河道,开挖1-2米,丰沛的地下水就会趁势流入,桩基施工变得尤为困难。项目团队采用钢板桩围堰的方法,每隔6小时进行围堰变形及渗漏水监测,防止地下水管涌造成的基坑塌陷。项目团队还采取挂篮悬浇施工法,由河岸两侧分别向两翼分节段对称浇筑,自主研发智能挂篮安全监控系统,采用应力监测、螺栓预紧力监测、行走同步监测、施工环境参数监测等,对挂篮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,保证主跨在河中央精准合拢,最终实现19.6公里长虹飞跃。
全力调配资源 克服13公里长运距
高效配合,有序衔接。在大里程方向的架设中,箱梁最远处运距达到13公里,一个运梁循环就需要10个小时,项目团队积极调配资源,提前储备设备易损零部件,充分利用设备空歇时间进行保养维护,将设备的故障率和不确定因素减小到最低,确保所有设备运转流畅,各环节有序衔接、紧密配合,圆满完成全部架梁任务。
试验先行,样板引路。无砟轨道施工是铺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,误差要控制在毫米级范围内。项目团队坚持“试验先行、样板引路”,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和现场办公会,对梁面标高、CPⅢ点布设进行多次精准复核。同时,引进6个底座板作业班组和7个自密实作业班组流水式作业,高峰期现场施工人数达到450人,无砟轨道施工保质保量完成。
精益求精 确保质量一次成优
严控质量,一次成优。项目团队始终重视质量管控,严格把控混凝土质量,通过多次试验最终确定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。施工过程中实时控制调整含气量、坍落度、砂率等参数,确保每一立方米混凝土的质量达到最优。
优中选优,精益求精。项目桩基平均深度超过50米,最深达到100米,且孔洞过深、土层承载力弱。项目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工艺,将水、膨润土、碱等经过16次调配拌制,形成最优配合比,泥浆性能稳定、护壁效果好、成孔质量高。
智慧建造,品质保障。为解决梁面预埋套筒偏位难题,项目团队发明定位工装,获得全线观摩、推广。截至目前,项目已发表创新成果论文68篇,获批实用型专利12个、发明专利5个,QC成果发布15项、BIM创新获奖7项,荣获2021年度“山东省建筑工程优质结构”奖。济郑高铁全线贯通运营得到人民日报、央视央广等主流媒体的集中报道。